<第16-1號筆記: 五層次(一)破我執法障> 閱讀心得 (慧思)

 

 

第6題中讓我了解到有抗拒、不自由的感覺,就是因為有『我』,這樣的指標可令人隨時從感覺反應中知道『我』的出現頻率,知道自己離『順』有多遠。

 

 

讀到第19題時,如坐針氈,想掩卷罷讀,似被揭瘡疤般的不舒服,只因為它反映了自己的行為。這想逃避的感覺是為了要保護『我』,也是自我與超我的衝突。由此了解到,任何負面的感覺都源自於『我』。

 

 

然而,如第4題所言的優越感,亦是『我』在作祟。情緒中不管是令人暢快、揚揚自得的優越感,或不安、恐懼、抗拒、受束縛等負面情緒都摻有『我』。原來,平淡如水,靜而無波,就是無我相的表徵。不用老是講『無我』,從正面的提到要平靜也有異曲同工之效。

 

 

前幾天還思索著甚麼樣的活動算是不給六根帶來刺激、能降低心靈的擺動、減少波動心,而筆記上這段話『真修者,什麼事都當以修行為立點,思前顧後的想想,你的一言一行一思一為,對修行而言對不對?以此來節制波動心,也節制法障。』就回答了我的問題。如此的行為指導比起經由分析理解五蘊來改變行為,更具實際的應用價值。

 

 

與家人相處,大抵是撇開表面的客套,以『自我』去對待。從這一點來看,在家中日常言語舉措,其實是明瞭自我的好時機。若到外面去,人際相處又要戴上假面具,更是離本我越來越遠。在家庭環境中好修行。

 

11/30/2017 (農 十.十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韓湘 的頭像
    韓湘

    雪山書院

    韓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