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有同學來訪,請他吃小糕點配茶水,他說每周例行不吃東西一天,已經行之多年。吾告知,那麼在當日,何不在佛前自授八關齋戒,如此功德俱增呢。他聽之,覺得甚好。於是吾就為其講說八關齋戒。於此,也整理給在家眾同學們使用。(福印)
在家人於六齋日到僧團中學習僧團生活,並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及不非時食等八戒。
八戒中,前七條為「戒」,後一條正午之後不再進食為「齋」,合稱「八關齋戒」。此為佛陀制定在家二眾於六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律。六齋日即農曆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二日。
學佛目的在於出離生死,在家二眾用這八種管道,關閉八種罪過,得到清淨的戒體,以長養出世善根。
此即八關齋戒的意義。
2 八關齋戒功德強大
一天一夜雖然時間很短,它的功德是不可衡量、不可思議的,是最殊勝、最圓滿的。這裡只扼要的選擇了幾個佛經上所說的--
《受十善戒經》云: 持八關戒齋能得八種殊勝功德:
1不墮地獄。
2不墮餓鬼。
3不墮畜生。
4不墮阿修羅。
5常生人中,出家得涅槃道。
6若生天上,恆生梵天。
7值佛出世,請轉法輪。
8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六觀經>>中云:「若有眾生一日一夜持八關戒齋;以持功德迴向願求極樂國,戒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優婆塞戒經>>卷五中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罪,悉皆消滅。」又云:「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
3在家自授八關齋戒簡單方法
《成實論》說:若無戒師時,自於佛前心念囗說,「我某甲,今日受持八關齋戒」,也是可以。
(1) 頂禮三拜長跪合掌
弟子(稱法名),今在佛前受持八關齋戒,惟願三寶、護法諸天萬靈證明受戒,令我罪根皆得消滅,令我行願悉得滿足。
(2) 懺悔淨化
(觀想蒙三寶慈光攝受,將一切罪業清淨)。弟子(稱法名),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皆懺悔。
(3) 受皈依
弟子(稱法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女眾說優婆夷)。如是,三稱三拜。
(4) 受八戒
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弟子(稱法名),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形壽不偷盜,弟子(稱法名),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形壽不淫慾,弟子(稱法名),一日一夜不淫慾
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弟子(稱法名),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弟子(稱法名),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形壽離花香瓔珞香油塗身,
弟子(稱法名),一日一夜離花香瓔珞香油塗身
如諸佛盡形壽離高勝床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
弟子(稱法名),一日一夜離高勝床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
如諸佛盡形壽離非時食,弟子(稱法名),一日一夜離非時食
弟子(稱法名)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長養善法,淨除不善。
不捨清淨禁戒八種功德。(三說三拜)
4迴向
我持戒行,莊嚴其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一說一拜)。皈依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2017.11.21
=====================
密宗—大乘八關齋戒 (福印)
大乘八關齋戒的持守,動機是菩提心已發,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誓願成佛。此與顯宗一般的八關齋戒是別解脫戒,動機是個人解脫輪迴。發心不同,果報也不同。
藏傳佛教的八關齋戒稱為[ 紐涅 ]。噶瑪噶居傳承的八關齋戒,乃是緣自比丘尼帕莫,一脈相傳至今。台灣將之翻譯為[ 觀音斷食齋戒 ],飲食必須全素,第一天過午不食,第二天完全斷除食物和斷除飲水。直到第三天清晨修圓滿法,上師賜飲甘露,方能進早餐。
因為八關齋戒只有24小時,所以剛剛開始天亮時,不借助任何光源,就能看到手上的紋路時,即,日出前,就開始受戒。今天受戒,到明天清晨天空魚肚白時解戒,就算圓滿,若要再受,須再舉行儀式。
第一次,最好是在上師跟前受持,以得到戒體,或是在釋佛像前或觀音像前受持也有好處。吾在37歲時,遇到當年已是高齡的堪布卡塔仁波切親自授受。參加在台灣的三日閉關。這是出於慈悲心,在無數的佛前發心持守的。至今猶能感受到上師的慈憫以及戒體的清淨,得以在各種修法前得清淨寂靜之喜樂。
期間除持守八關齋戒外,並修誦千手千眼觀音儀軌,按照法本念誦經文、觀想、懺悔罪業、禮讚觀音、做大禮拜。如是,結合千手千眼觀音儀軌而修,保護修者遠離諸多煩惱事,清淨罪業及障礙,使修者能夠安住於寂靜喜樂。
後來,吾在持續閉關的關房裡的八關齋戒,是以天地大拜108結合通靈行觀修法持咒,以一日四座方式進行。得到不可思議的境地。
釋佛云:[ 若有人在一百世中勤修布施,所積聚功德尚不及一日受持八關齋戒。] 其功德能調伏惡念,捨離惡業,令心安住覺明體性之中,修者具足信心與虔誠,如法圓滿,可滅無量惡業,種下未來受生淨土之善根德本。
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