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波利將這本經書帶來中國,最終親見文殊菩薩
「天帝。此佛頂尊勝陀羅尼。若有人聞。一經於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獄惡業。悉皆消滅。」
「天帝。若人能須臾讀誦此陀羅尼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之苦。破壞消滅。無有遺余。諸佛剎土。及諸天宮。一切菩薩所住之門。無有障礙。隨意趣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1
公元676年。那是唐高宗的時代。這一年,李治患的風眩症更加厲害,他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后攝政。此舉招致了大規模的反對。最終,武則天未能如願上位,但高宗朝的年號,卻在這一年改為「儀鳳」。
儀鳳儀鳳,有鳳來儀。
廟堂太高,江湖太遠。
這一年,廟堂上儀的是鳳,江湖上來的,卻是龍象。——一位印度高僧,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抵達了中國山西五台山。他的名字,叫佛陀波利。他的目的,是希望在這個佛經中記載的「清涼之山」,朝覲這片聖地的主人——文殊菩薩。
史籍文獻上對他此行的記載,不過輕描淡寫的幾個字:「忘身徇道,遍拜靈跡」「遠涉流沙,躬來禮謁」。
然而,結合玄奘法師的西行之路,我們會相信,這是一段多麼險惡、多麼艱苦,隨處都會發生生命危險的行程。
最終,他抵達了目的地。
大概佛陀波利做夢也沒想到,當他真的親眼見到文殊菩薩時,菩薩對他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回去!
2
來到五台山的佛陀波利,在山中虔誠禮拜。或許,他以無限悲切之心,是這樣殷勤祈願著——「慈悲的文殊師利菩薩,請您現身吧。」
「這是一個浮華的時代,人人一心追逐現世的享樂,鮮有人尋求那清凈解脫之道。偉大的導師佛陀,已經在一千多年前入滅了。那些阿羅漢們,或隱身山中經年入定,或紛紛寂滅。慈憫世間、垂顧照看眾生的聖菩薩們固然眾多,卻因我的業障深重,不能親自去到他們的身邊,聆聽他們的教誨。」
「可是您,最具智慧的文殊菩薩,佛陀曾親口說過,您有一個凈土在這世間,就在這震旦國中的五頂。您長期居住於此,為五百菩薩眷屬講經說法。」
「現在,也請您哀愍我、慈悲我,現身於我,為我指點迷津吧!」
他嘴唇嚅動,悲泣不能自已。
《宋高僧傳卷二·佛陀波利傳》中記載,就在此時,佛陀波利「倏焉見一老翁從山而出」。那個老翁,有一副中原人的長相,一張口,卻是流利地道的婆羅門語。
——「你來這裡,是做什麼的?」
——「聽說文殊菩薩隱跡於此,我特地從印度前來,希望瞻禮。」
——「那麼,你帶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嗎?」
佛陀波利懵了。我來,是為了親見朝拜文殊菩薩,何曾帶有此經?
老翁輕輕地搖了搖頭。
「中國的眾生造作惡業太多,出家眾也多會觸犯戒律。佛頂尊勝陀羅尼咒,是一味除罪的秘方。你不將這本經書帶來,空來何益?縱然親見了文殊,又如何能識?」
老翁伸出手,指了指西方。
「回去吧,回去印度。取了這本經書來,再回到中國流傳遍布。這就是對諸佛菩薩的廣大供養,也是對無邊眾生的廣大利益了。」
「這本經書,對於超度死者和救度惡趣有著特別的殊勝。你該用這種方式來報答佛恩。去吧,當你取經回來的時候,我會為你指示文殊菩薩的居處。」
佛陀波利既悲且喜。
他抑制住淚水,朝著五台山深深禮拜。
再抬起頭時,老翁已經不見了去處。
驚愕之餘,佛陀波利虔誠倍增。
3
佛陀波利返回了印度。
拿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他又踏上了回返中國之路。
這兩句話,我打出來只花了一分鐘。而佛陀波利實踐它,卻花了整整三年。
從大唐到印度的崇山峻岭,他一一翻越;
從印度到大唐的沙漠沼澤,他一一跋涉。
再次踏入大唐的國境時,唐高宗已經改換了年號——「調露元年」,公元679年。
唐代的梵文佛經翻譯,必須經過皇帝的批准。
於是,佛陀波利又重重託人上書,終於得見唐高宗李治。在高宗面前,他輾轉講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不可思議,並交上梵文原經,懇請皇帝應允自己翻譯經書。高宗被他的精誠感動了。
在皇帝的敕命下,日照三藏法師與鴻臚寺典客令杜行顗等,作為佛陀波利的助手,一起在宮中翻譯這本經書。辛苦的譯經,終於完成了。佛陀波利深心喜悅,將譯成的中文本《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呈給高宗。
高宗頷首稱許,接下來說出的話,卻給了佛陀波利當頭一棒!
「賞賜你上等的絲絹三十匹,經書留在宮廷內,不得外傳。」
我嘗試去理解佛陀波利當時的心情,卻始終無從想像。——三年又三年,兩度往返中印,無數個深夜不眠,只為推敲字詞與文句……這一切,只為了換三十匹絲絹?
不,三十萬兩黃金也不能換。
古籍記載,「波利垂泣」。他哭了。涕泗橫流。「我不惜自己的身命,只為了利益眾生。陛下今日將譯好的經書留在宮廷禁內,它又如何能為民間所聞,如何救度群生?懇請陛下收回成命,讓經書流布。」
唐高宗眉頭一皺。譯經,在他心中,只是一種權力操控下的產物。作為「贊助者」的朝廷,向來操控了佛經翻譯的全過程,包括譯本的選取、翻譯策略及譯本的流通。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他的想法自然與佛陀波利有所不同。
可是,好言安撫沒用,恐嚇沒用。眼前的這位印度僧人,只是一個勁地反覆表達一句話:還他譯本!唐高宗終於意識到,這個「刺兒頭」若不拿到經書,寧願死在這朝堂之上。
天子金口玉言,不可輕易更改。唐高宗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式:
「所譯的經書留下,梵文原本還你。」
4
佛陀波利離開了大明宮。
進宮時,他的手裡是一本梵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出宮時,他的手裡還是這本梵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好在,那些無數個深夜反覆思忖最終抉擇出的文字,仍一一銘刻於心。這一次,他選擇了西明寺。
西明寺,唐代重要的譯經場。日本密宗的開山祖師空海大師,昔日在大唐留學時就一度居住於西明寺。
在西明寺,一位精通梵語的僧人「順貞」,成為了佛陀波利的主要副手。與順貞和其他漢地優秀僧人一起,佛陀波利再度譯出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這本經書與之前大內所藏譯本相比,只是咒語發音和經文有一些小小的差異。
譯成的經書,開始在漢語佛教界廣泛流布。
5
任務完成了。該動身了。佛陀波利拿著最初的梵文原經,從長安城踏上了前往五台山之路。從此,人們再也沒見過這名梵僧。
「卻持梵本入於五台。莫知所之。」
朝代更替,帝王更迭。一轉眼,到了唐代宗的大曆年間。南嶽雲峰寺的一名僧人法照,前往五台山朝聖。在金剛窟,他徹夜磕頭禮佛,希望能親見文殊。
忽然,一名昂藏七尺的印度僧人出現在他眼前,自稱佛陀波利。在佛陀波利的指示下,法照脫了鞋,閉上眼睛,再睜開眼時,自己已在金剛窟內。
窟中有一院,匾額上書「金剛般若寺」。寺院由異寶構成,寶光流溢。二百餘所殿堂中,秘藏了金剛般若和一切經法。而寺中經行的人,個個魁梧偉岸。
文殊菩薩端坐寺中,為眾多眷屬環繞。菩薩寬言開示,並賜予法照茶水飲食。此後,還是佛陀波利將法照帶出。
金剛窟外,鞋子仍然在原來的位置。
穿上鞋,法照回眸,佛陀波利已悄然隱去。
6
今年五月,我去五台山小住了一陣子。
其間,也曾去金剛窟朝拜。
現在的金剛窟,由於一段隱秘近現代史的緣故,被封禁。窟外有佛陀波利舍利塔。
但據說,那只是衣冠塔。
真正的佛陀波利,在調露年間走入金剛窟,便再也沒有出來。
他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在西藏,藏傳佛教的典籍中,記載他來到了雪域大地,改了另一個名字,成為一個教派的開山祖師。這個教派,今日已然湮沒,但這個教派的教法,卻在當今任何一個藏傳佛教的派系中傳承流布。
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那個故事,以後慢慢講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zg5j6q.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