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 空性禪修5-1 問題回答~~
慧中問: 師父,平安吉祥。依照空性禪修課堂的建議,讀了竹清仁波切
學生所整理的書籍。實際練習禪修時,無法清楚釐清"無記的空",與
空性禪修的空,其差異所在。可否請教師父,其差異處,與禪修時,
如何覺察。
師父答: 應在實修當中領悟,這般提問,講了也沒用。所謂"無記的空"
猶如純水,空性禪修的空,相較之猶如過濾的淨水。一樣都能達到平靜
,但前者沒有辦法生起智慧,屬禪定之誤區。
慧中又問: 近日在補課學習阿含聲聞乘的解脫知見。看的是ㄨㄨ法師的
影片,但是他到三果之後,如何破上五結沒有實際的講解。查了台灣
各大山頭,也沒有法師在講解這一部分。可否請師父指點,在家修至
三果後,出家向四果,該如何修呢?
師父答:
在<華嚴經>文殊對善財說,你馬上就要入法界了,所以建議善財去
看看普賢菩薩,祂會教怎麼入法界。至於文殊菩薩講的內容,可去
閱讀<華嚴經>即知。提示一下,不是講修行的問題了,而是講整個
境界。
空性禪修講的已經是"勝義諦"的內容,是已經超過阿羅漢的修法。
不適合在這裡問這個,若仍要問那三果至四果的修法,可以就近
請教那位講四果的這個師父啊!
禪定之修是有一定的訓練的,但如果修者的目的性太強,易走入
了四禪八定的禪定坑。又,雖沒有目的性,卻有階段性的人,如
果此時你想的是[ 我只要出三界,斷煩惱就好了 ]那就完了,就算
有成就,也還在羅漢坑裡。而我們這裡講的是直接相應上去,所
以我才說不適宜在這裡細講那個幾個果的事。
比較相合的應是<華嚴經>講的普賢心、普賢行,因此才建議去
讀<華嚴>。可以閱讀<普賢行品>然後比較<普賢行願品>。
慧中又問:
很感謝師父又進一步講解說明。師父明鑑,我現在的心思確實
如同師父所述,想著:[ 我只要出三界,斷煩惱就好了 ]。閱讀
了[華嚴經]裡面闡述了聲聞弟子們因滿足、安住於羅漢的境界
,而永遠無法親證如來地的過患,才醒悟自己也是這樣子,
入了二乘障。
請教師父,凡夫證如來地,需要漫長的修行,為何沒有目的性
,卻有階段性的人,也是問題呢?
師父答:
空性禪修是直接入法界,屬三摩地,三摩地屬正定,沒有階級只有
種類。比如入定到了彌勒內院,這是毘盧遮那樓閣的這個定,是
三摩地。不走四禪八定。
你問的這個,在學習時已經說過了,要專注,專注到置心一處,
置心一處時任何境界都不理它,怎麼還有那麼多的我的心思呢?
目的性就是個潛在的我的心思。
你的問法,問得亂七八糟,會問的在這裡可以把禪定裡的坑或
修行裡的陷阱等等釐清。不過你還算不錯的,還好很勤快,是
應該這樣,趕緊上網去查明白自己不明白的名詞名相。
這些年教學,發現再笨的人也都會進步的,會反省改進,但懶
的人則理由特別多,光是要處理這些理由,就得耗費很多精神
,弄得很累,卻什麼也無法教,那些詭辯屬於瞋心,所以也只
能講淨化,然後大家都停滯在這裡太久了,導致有人認為這個
法就在這裡繞了。我們的法堂也就無法持續開課,無法學習完
整,因此入禪堂的你們幾個,問題也就特別的多。
(你的問,還沒答完,下回說,唉! 這些問不應該禪堂問的,在
法堂就應該弄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