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心理虛空
5 方迪教授立下與虛空交涉的規定
===========================================
方迪教授說,
空歇只是虛空的多種心理表達方式之一,但是不應把由虛空造成的空歇,與不專心、疲勞、激動、高強度心理活動、移情等原因造成的空歇相混淆,也不應與下列三種情況相混同,即
.
1 試著理解
2 試著一種方法
3 試著承受環境變化
由虛空造成的空歇,是人的一種原始性的自衛表現,它體現著"像"的伊德振蕩。
在進行<<微學>>分析時,當分析者感覺到被分析者處於因虛空造成的空歇而沈默不語時,分析者決不可涉入,而任憑這個空歇不論有多長! 如果分析時間到了,分析者只須站起說一聲[ 明天見 ],然後走開。( 讓被分析 者獨自處於沈默之中 )
* * *
甲:為什麼方迪教授立下這個規定?
乙:因為,被分析者在訴說一生往事時,瞬間處於一種"呆"態,用我們的語言講,就是"空"態,在空態中,人的腦沒有思維,極類似"定"。這時候,分析者若介人,易使被分析者受到驚嚇,或是其它什麼。這裡,方迪教授雖是感覺到了,但無語言去描述,如果他懂得佛學,他就有語言描述了。
甲: 故知,對於研究者、探索者,人類所有我都具有。如果在知識上缺口,研究某一專業科學是沒問題的,但是對於研究"人",那就會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局限於某一層次而上不去。
* * *
這段經驗也使得本法對於[ 探所者 ]與[ 通靈者 ]的現場通靈訓練,立下了規定。在通靈現場,探索者不可用後天意識心過於凸顯那個我,而是盡量讓虛空去演示,把自己那個我降至最低點。
故知,通靈者不要與未練瑜伽功的外面所謂的博士學者等有利益心者所掌控,被利用,而是,只能是同修站在互相拉一把的狀況下,在五層次裡,渡過這段過渡時期。
.
節錄第37-12號筆記 入四入五還是入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