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
農曆七月十五,道教稱此日為[ 中元節 ],佛教則稱此日為[ 盂蘭盆節 ]。盂蘭盆,翻譯為:救倒懸。倒懸,就是指餓鬼之苦。
盂蘭盆節的由來,緣起於<佛說盂蘭盆經>之記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證到阿羅漢果位,又得六神通,他以天眼通,上觀二十八層天,下視十八層地獄,後再觀餓鬼道中,忽然發現亡母也在其內,腹大如鼓,咽若針孔,竟成餓鬼!
目犍連尊者立即以神通力舉缽盛飯給母親吃,但因母親生前慳貪成性,右手抓飯,左手擋住缽裡的飯,怕被別的餓鬼搶走,張口時,隨即噴出猛火,把飯燒成灰,無法進食。
目連尊者雖然神通廣大,此刻也回天乏術,就到佛前哭泣,請佛傳授妙法超度罪母。佛告訴他,母親生前殺生太多,又不恭敬佛門三寶,所以死後才有此報。若單以祢的神通和諸天神的力量,是無法救度罪母的,必須在七月十五日,用母親的名義,供養出關證果聖僧以及十方僧人,以此功德迴向,並且也集十方僧眾之力為其母發願皈依三寶,才能讓她從餓鬼道中救出。
註:
佛教僧眾在每年農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會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在此期間,盡量會少出門,並且專心修法。因為在古印度此期間是雨季,許多蟲類出來,所以佛制此期間閉關修行,飲食由在家居士提供。所以七月十五日出關時,有許多未證聖果的弟子都證果了,佛因此歡喜,故稱「佛歡喜日」。
於是目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準備各種飲食、器具來供養僧眾,僧眾也為其罪母祝禱迴向,將母親從餓鬼道救出而生天了。
因此流傳至今,佛子四眾為了報父母恩,都會在這一天,為現世父母和七世父母做供佛齋僧等事情,藉此功德迴向現世父母得以健康長壽,往昔七世父母得以超昇。
而在佛教界,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寺院會舉行齋僧法會、盂蘭盆地藏法會、水陸大法會等等等,為十方善信的祖先父母做超度。
所以,佛教稱七月為[ 教孝月 ]、[ 吉祥月 ],這個與民間的鬼月思想、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思想的[ 鬼節 ]是不同的。
民間習俗是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祀祖先,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祭祀方式簡單,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順,先祖安寧。至於一些宮廟的殺生祭拜好兄弟,是與佛法相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