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心經: [ 遠離顛倒夢想 ]與[ 貪、愛 ]
────────────────────
在人世間, 恩將仇, 怨作德的事是個普遍現象。例如: 向別
人要個什麼東西, 別人不想給你, 為什麼要給你﹖這樣你就
會產生嗔恨之心, 想算計, 想報復。在教功的過程, 發現這
樣的人大有人在。這是貪求。還有人, 向你借樣東西。你借
給他了, 他覺得是個寶, 就動手腳作記號, 想把這東西永歸
自己。或說, 你若要回, 就是觸犯法律。某修者認為和尚個
個都是慈悲(軟弱), 任你予求。這也是貪求...
某修者也曾當著眾人的面給本人跪拜。給僧眾跪拜不算掉價
, 釋佛也是僧眾。但本人不願意別人給跪拜。因為那是虛偽
的, 是一時衝動, 一時想不開。人有求於人時, 才會跪拜。
但凡人跪拜, 心中一定有所求!
觀音主張應於心無所求, 故觀音不主張跪拜。但觀音並不反
對跪拜, 你若有求, 你就要跪拜求之。本人沒有觀音那麼大
的本事, 你給本人跪拜, 如果本人滿足不了你的所求, 那時
, 你就生嗔恨、生仇。這又何苦﹖
求, 並不一定都是貪。但求的本質是貪。求, 往往是貪心的
一種外在表現。例如, 寺廟裡大都設有這個籤, 百元求一籤。
人為什麼要求籤﹖是潛在貪心的體現。
如果你注意觀察, 很多事都處於矛盾之中。
佛經講: 修行人第一大忌就是貪。因為由貪會生嗔, 由嗔會
生恨。人心若有恨, 這就叫三毒。三毒即貪嗔恨(或貪嗔痴)
人若中了三毒, 永無出頭之日, 即在三惡道輪迴不休。
一般十方大叢林, 每日僧尼上大殿行早晚課時, 都要唱: 佛
子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佛
子皆懺悔。
但凡皈依佛門都要受戒, 受戒的居士十分認真: 不得殺生、
不僅雞鴨魚肉蛋不可吃, 就是蔥蒜辣椒也不可吃........
這叫什麼﹖小題大作! 真正要修佛, 不在於你吃什麼, 不在
於你吃不吃大蒜。真正要修佛的人, 首先要從貪字上入手。
這是根本的。你就是一輩子不吃大蒜, 也修不成佛, 故知,
大蒜並不是成佛的充分必要條件。
貪的外在表現是求。故無求才能止貪。道教、佛教的修行中
, 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解決這個貪字。但是, 永遠解決不了
。為什麼﹖因為有所求。何以表現出求心﹖天天叩大頭!
這反應寺廟中的出家人無法解決這個求字, 不僅如此, 甚至
鼓勵在家人也去求! 不僅是叩頭, 還設籤讓在家人求。這種
行為是與佛經一致呢, 還是相反﹖
不求、無求是止貪, 但不能斷貪。如何才能斷貪﹖經典已經
講了很多了, 貪的根源是個愛字。愛則貪, 不愛則不貪。人
人之恨是由愛引起的。愛生貪, 貪則求, 求之不得則生恨。
故知, 在愛恨之間是貪與求。
世界奧運上有一首歌, 大意是[ 讓愛充滿世界 ]。翻譯過來
就是[ 讓戰爭充滿世界 ]。
孫中山先生提出要博愛, 要加個博字﹖他認識到, 單純一個
愛是有問題的。博為大, 為多。但這畢竟是有局限的。愛中
華民族, 那印地安族愛不愛﹖若印地安族打過來了愛不愛﹖
第一、二次天地大戰就是由愛引起的。沒有別的原因。
佛門不主張愛, 而主張斷愛染。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 作用
於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而產生了色愛、聲愛、香愛、
味愛、觸愛、和法愛。有了這六愛, 人就處於迷惑之中。這
種迷惑, 使人造業不止, 並產生種種事端。
問題並不在於六塵和六根, 六塵作用於六根, 反應到了心,
由心產生了六愛。故, 從功法上說, 修心是修出性光。而從
德的角度修心, 是滅愛慾。
由此可知, 修心是從兩個角度入手。從功的角度入手, 就是
中脈七輪把性光修出來。從德的角度入手, 就是持戒, 斷六
根, 滅愛慾。
從理論上看, 淨土宗走德心這條路。密宗走性功這條路。密
宗的基礎是瑜伽, 瑜伽也是走性功這條路。
從德的角度修心, 是從靜入手。聲聲念佛, 木魚不斷, 是為
求靜。從功的角度修心, 是從動入手。運行中脈, 激發能量
的衝動。
故, 不論是行功, 還是德, 其立點都在心上。若離開心這個
字, 就不叫修行。德靠修, 功靠行。故修、行兩字是表人的
某種行為。是表人在功或德上用勁的行為。
心經所講的成佛法, 是從功上下手。這叫直指人心。此問題
解決了, 什麼六塵六根六愛通通化為空。這叫[ 頓悟法 ]。
現在的內地佛教, 大都在理論上是主張從德下手, 故從戒六
塵、六根, 斷滅六愛等等, 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條路的關
鍵, 就是練一個靜字。練這個靜字, 是從貪字上下手。
釋佛臨去時, 眾弟子問, 佛不在時以何為師﹖佛曰: 以戒為
師。佛為什麼說以戒為師﹖佛觀到, 以後的人類將越來越貪
, 貪字不除, 愛不能滅。心中有愛, 則不能靜。不靜, 入定
是永遠辦不到的。佛為什麼說以戒為師, 戒條種種, 種種戒
條, 實際只為一個字, 就是貪。戒什麼﹖戒貪。並不是戒大
蔥大蒜。
釋佛遺訓的顯意是以戒為師, 而密意, 本意, 是讓你戒貪。
通過戒貪這個手段, 去實現斷滅愛慾。但滅愛慾並不是目的
, 通過滅愛慾而達到入靜。
很多人說, 他就是無法入靜。為什麼﹖心中有愛。那人說,
我無愛了只是恨! 恨是愛的變種, 恨是由愛產生, 有恨就表
示有愛。
卡在 1 -2.1 級: 自以為是, 自以為聰明, 什麼都懂。自大。
卡在 2.1 -3.2 級: 總想幹點什麼, 於心有求。
卡在 3.2 -4.2 級: 貪心和自以為功法圓滿。
卡在 4.2 -4.4 級: 愛心過重
卡在 4.4 -5.1 級: 面臨生死大關的抉擇, 衝不過去就死了
衝過去了, 就可在5.2級以上,
下一個關卡是卡在5.2-6.4級, 講也沒什麼意義。
( 節錄第3號閉關筆記- 心經密解 )
( 需要者,請和護關組連繫 )
( 珍貴閉關筆記結緣說明: http://blog.xuite.net/wumas1216/wuling/329785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