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心經: [ 遠離顛倒夢想 ][ 貪、愛 ]

          ────────────────────

          在人世間, 恩將仇, 怨作德的事是個普遍現象。例如: 向別

          人要個什麼東西, 別人不想給你, 為什麼要給你﹖這樣你就

          會產生嗔恨之心, 想算計, 想報復。在教功的過程, 發現這

          樣的人大有人在。這是貪求。還有人, 向你借樣東西。你借

          給他了, 他覺得是個寶, 就動手腳作記號, 想把這東西永歸

          自己。或說, 你若要回, 就是觸犯法律。某修者認為和尚個

          個都是慈悲(軟弱), 任你予求。這也是貪求...

 

          某修者也曾當著眾人的面給本人跪拜。給僧眾跪拜不算掉價

          , 釋佛也是僧眾。但本人不願意別人給跪拜。因為那是虛偽

          , 是一時衝動, 一時想不開。人有求於人時, 才會跪拜。

          但凡人跪拜, 心中一定有所求!

 

          觀音主張應於心無所求, 故觀音不主張跪拜。但觀音並不反

          對跪拜, 你若有求, 你就要跪拜求之。本人沒有觀音那麼大

          的本事, 你給本人跪拜, 如果本人滿足不了你的所求, 那時

          , 你就生嗔恨、生仇。這又何苦﹖

 

          , 並不一定都是貪。但求的本質是貪。求, 往往是貪心的

          一種外在表現。例如, 寺廟裡大都設有這個籤, 百元求一籤。

 

          人為什麼要求籤﹖是潛在貪心的體現。

          如果你注意觀察, 很多事都處於矛盾之中。

 

          佛經講: 修行人第一大忌就是貪。因為由貪會生嗔, 由嗔會

          生恨。人心若有恨, 這就叫三毒。三毒即貪嗔恨(或貪嗔痴)

          人若中了三毒, 永無出頭之日, 即在三惡道輪迴不休。

 

          一般十方大叢林, 每日僧尼上大殿行早晚課時, 都要唱:

          子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佛

          子皆懺悔。

 

          但凡皈依佛門都要受戒, 受戒的居士十分認真: 不得殺生、

          不僅雞鴨魚肉蛋不可吃, 就是蔥蒜辣椒也不可吃........

 

          這叫什麼﹖小題大作! 真正要修佛, 不在於你吃什麼, 不在

          於你吃不吃大蒜。真正要修佛的人, 首先要從貪字上入手。

          這是根本的。你就是一輩子不吃大蒜, 也修不成佛, 故知,

          大蒜並不是成佛的充分必要條件。


           貪的外在表現是求。故無求才能止貪。道教、佛教的修行中

           , 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解決這個貪字。但是, 永遠解決不了

           。為什麼﹖因為有所求。何以表現出求心﹖天天叩大頭!

 

           這反應寺廟中的出家人無法解決這個求字, 不僅如此, 甚至

           鼓勵在家人也去求! 不僅是叩頭, 還設籤讓在家人求。這種

           行為是與佛經一致呢, 還是相反﹖

 

           不求、無求是止貪, 但不能斷貪。如何才能斷貪﹖經典已經

           講了很多了, 貪的根源是個愛字。愛則貪, 不愛則不貪。人

           人之恨是由愛引起的。愛生貪, 貪則求, 求之不得則生恨。

           故知, 在愛恨之間是貪與求。

 

           世界奧運上有一首歌, 大意是[ 讓愛充滿世界 ]。翻譯過來

           就是[ 讓戰爭充滿世界 ]

 

           孫中山先生提出要博愛, 要加個博字﹖他認識到, 單純一個

           愛是有問題的。博為大, 為多。但這畢竟是有局限的。愛中

           華民族, 那印地安族愛不愛﹖若印地安族打過來了愛不愛﹖

           第一、二次天地大戰就是由愛引起的。沒有別的原因。

 

           佛門不主張愛, 而主張斷愛染。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 作用

           於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而產生了色愛、聲愛、香愛、

           味愛、觸愛、和法愛。有了這六愛, 人就處於迷惑之中。這

           種迷惑, 使人造業不止, 並產生種種事端。

 

           問題並不在於六塵和六根, 六塵作用於六根, 反應到了心,

           由心產生了六愛。故, 從功法上說, 修心是修出性光。而從

           德的角度修心, 是滅愛慾。

 

           由此可知, 修心是從兩個角度入手。從功的角度入手, 就是

           中脈七輪把性光修出來。從德的角度入手, 就是持戒, 斷六

           , 滅愛慾。

 

           從理論上看, 淨土宗走德心這條路。密宗走性功這條路。密

           宗的基礎是瑜伽, 瑜伽也是走性功這條路。

 

           從德的角度修心, 是從靜入手。聲聲念佛, 木魚不斷, 是為

           求靜。從功的角度修心, 是從動入手。運行中脈, 激發能量

           的衝動。


           , 不論是行功, 還是德, 其立點都在心上。若離開心這個

           , 就不叫修行。德靠修, 功靠行。故修、行兩字是表人的

           某種行為。是表人在功或德上用勁的行為。

 

           心經所講的成佛法, 是從功上下手。這叫直指人心。此問題

           解決了, 什麼六塵六根六愛通通化為空。這叫[ 頓悟法 ]

 

           現在的內地佛教, 大都在理論上是主張從德下手, 故從戒六

           塵、六根, 斷滅六愛等等, 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條路的關

           , 就是練一個靜字。練這個靜字, 是從貪字上下手。

 

           釋佛臨去時, 眾弟子問, 佛不在時以何為師﹖佛曰: 以戒為

           師。佛為什麼說以戒為師﹖佛觀到, 以後的人類將越來越貪

           , 貪字不除, 愛不能滅。心中有愛, 則不能靜。不靜, 入定

           是永遠辦不到的。佛為什麼說以戒為師, 戒條種種, 種種戒

           , 實際只為一個字, 就是貪。戒什麼﹖戒貪。並不是戒大

           蔥大蒜。

 

           釋佛遺訓的顯意是以戒為師, 而密意, 本意, 是讓你戒貪。

           通過戒貪這個手段, 去實現斷滅愛慾。但滅愛慾並不是目的

           , 通過滅愛慾而達到入靜。

 

           很多人說, 他就是無法入靜。為什麼﹖心中有愛。那人說,

           我無愛了只是恨! 恨是愛的變種, 恨是由愛產生, 有恨就表

           示有愛。

 

           卡在 1   -2.1 : 自以為是, 自以為聰明, 什麼都懂。自大。

           卡在 2.1 -3.2 : 總想幹點什麼, 於心有求。

           卡在 3.2 -4.2 : 貪心和自以為功法圓滿。

           卡在 4.2 -4.4 : 愛心過重

           卡在 4.4 -5.1 : 面臨生死大關的抉擇, 衝不過去就死了

                             衝過去了, 就可在5.2級以上,

 

           下一個關卡是卡在5.2-6.4, 講也沒什麼意義。

 

 

( 節錄第3號閉關筆記- 心經密解 )

( 需要者,請和護關組連繫 )

( 珍貴閉關筆記結緣說明: http://blog.xuite.net/wumas1216/wuling/329785200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韓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