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心理虛空..請問,還要繼續下去嗎?
6-0 歷年來人為的添加定義、名詞,讓修者吃足苦頭..
==================================================
甲:不知同學對於涉足這個領域是否感興趣?
乙:在2010年民雄柴頭,到2013年南投埔里,即,功法特訓時期,六場參與的人數大約有百人。可如今,繼續的又有幾多呢﹖
甲:<<微精神分析學>>顯然讓人不那麼興趣..大部份人還是比較喜歡講講功法....
乙:行軍至此,不得不如此..四級能量這個..心,這個"梗"還是要過的....
* * *
我們閱讀方迪教授寫的<<微學>>,會感覺到,方迪在他的書中運用了[ 名詞效應 ]。比如"物理學家說""醫生說",精神病醫生說....等等。這無非是加深一種印像,讓他的理論能夠的科學性、權威性及普遍性。
實際上,就是在讀者身上設立一道道法障。
我們在對照解說時,儘量避免使用這樣的"名詞效應"引發的法障給同學設框,我們使用,甲說、乙說、註..等等。盡可能的使用"無名小卒"說,以避免學人法障的形成。
* * *
另一個問題是寫作的立點,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這兩種交替變換著寫,按理,這是不符合文學規範的。
通常文學一篇作品,是一我到底,即,第一人稱寫法。或是一他到底,即,第三人稱寫法。
我們這是實修講法,我他交替,是為方便。在"我"字當頭較重時,就變換第三人稱寫,在我字與我分離、淡化時,又使用第一人稱寫法。也屬訓練身心分離法的一例。
比如在禪學中有這樣一段:
一僧在念南無阿彌陀佛…
其師問,誰念佛?
僧曰,我念佛。
師問,我是誰?
僧道,我是我。
師曰,我怎麼是你?
僧曰,你是師。
師道,你怎麼是師?
身心分離法是古印度瑜伽的一項基本訓練課程,這種訓練傳至中國以後就成為禪學的基礎。
甲:那只野鴨子到底是怎麼回事?
乙:見色不見空。
甲:又飛走了呢?
乙:見空不見色。
科學與假派學一樣,初始,真東西只一點點,之後就越研究越複雜,直至形成繁瑣科學而嚴重的脫離了民眾。因為,人為的定義、名詞、概念越來越多,猶如佛學中,人為訂的規矩越來越多一樣……
.
問卷一下,這個<<微精神分析學>>,請問,還要繼續下去嗎?
留言列表